“我知道,大家的翻译水平,可能没有这么厉害!”
“因此,你们只要写出‘落叶飘飞’、‘秋风瑟瑟’、‘寒气逼人’之类的词,我都会算你们得分。”
“这道题,竟然错的人,能有一半左右!”
“你们应该好好自我反思一下……”
管海波说着。
“叮铃铃——”
正好,下课铃声及时响起。
可这一次,教室里却诡异地没有人要求下课。
所有人都一脸期盼地,望着管海波。
希望他能继续讲下去。
这样的情形,要是说出去,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相信!
“要下课吗?”,管海波故意问了一句。
“不用,管老师你继续讲!”,一个坐在前排的小男孩,带头回答道。
“对,管老师你继续讲!”
“拖堂不要紧的,我们不怕!”
“……”
小男孩的话,像是扔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。
很快引来了,众人的纷纷应和。
“好吧……”,这时,管海波才故意作出一副,不是很情愿的样子。
往下说道:“既然你们要我继续说,那我就继续说吧!”
“再来看第二题,这一题做错的同学比较多。”
“这道题目问的是,《夜书所见》这首诗,主要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?”
“让我们结合后面两句诗,作简要的分析!”
“难道没有人会吗?”
“会的人举手!”
这一次,连苏比努尔·艾合买提,都没有再举手。
看得出来,这样的题目,对于这些孩子而言,还是有难度的。
管海波无奈地叹了口气,公布答案道:“其实这道题目,你们怎么写,都是可以的……”
“比如,我可以说:这首诗的后面两句,抒发了作者独自一人,客居他乡、归无定所的孤寂寥落之情。”
“第三句和第四句,写儿童深夜挑促织,明灯照亮篱落,是用乐景在传递欢情。”
“这是一种悲喜交加,也是以欢喜在衬托悲伤,更加反衬出游子,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、惆怅无眠。”
“你们都听懂了吗?”
台下的学生们,纷纷点头。
管海波也不知道,他们是真的听懂了,还是装作听懂。
干脆又一次举例,道:“你们对古诗,要去学会找到那种,体验诗人情绪的感觉。”
“想象自己就是诗人,那他会是什么感觉?”
“很多东西,只要联想一下,就很容易找到答案!”
“我说了,这道题目,只要你们言之有理,都可以得分。”
“我再说一个答案,这是我站在你们角度,去思考出来的,你们仔细听好了!”
“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”
“这两句诗,描写出了儿童挑灯夜游,在乡村里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。”
“这样的画面,引发了诗人对故土家园,温馨、美好又浪漫的联想。”
“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,也是如此的天真浪漫、开心有趣,从而更加添加了诗人,对客居他乡、辗转漂泊的凄凉感。”
“对不对?”